书讯 | 秋吉收《鲁迅:野草与杂草》
《鲁迅:野草与杂草》,秋吉收著
九州大学出版会,2016年
秋吉收教授是日本新一代鲁迅研究者,2016年出版的《鲁迅:野草与杂草》一书可谓其学术代表作。我们特约正在日本东京大学访学的边明江博士撰文推介。该书目录的中译亦由边明江博士完成。
边明江按:“在书讯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山口守教授的大力帮助,又有幸请秋吉收先生本人审读初稿,先生提出若干修改意见,对笔者启发颇大,在此一并致谢!”
述评
秋吉收先生《鲁迅:野草与杂草》(九州大学出版会)一书出版于2016年11月,是日本鲁迅研究界最新的成果之一。当然,本书中的不少篇章并非完全的新稿,一些内容最早可追溯至著者1997年的博士论文,根据著者近年来发表的论文而重新改写与组合的部分也不在少数,但总体而言本书实为一部论题集中、主旨明确、新见迭出的研究著作。因此本书出版后引起了评论界的一些注意,比如小山三郎敏锐地观察到著者的研究特点在于排除鲁迅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部分而恢复鲁迅的本初形象(《图书新闻》2017年2月11日),此外,佐竹保子与吉田富夫也曾撰文加以推介(《西日本新闻》2017年2月12日;东方书店《东方》杂志2017年5月号)。
首先介绍一下全书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著者从讨论《野草》书名的日译名入手,指出以往的日文译名基本都是照译为“野草”,但是著者认为日文中“野草”的形象和寓意,与鲁迅的“野草”其实有所差异,而且鲁迅文中的一些“野草”原本是作为日文中“雑草”一词的译词出现的,所以著者主张应将《野草》译为《雑草》。
第一部分《<野草>论》,著者先是钩沉出鲁迅与徐玉诺如何通过“散文诗”而产生关联;进而将《语丝》《晨报副刊》上几篇此前较少为人注意的文章与《狗的驳诘》《立论》的内容互相对照,指出它们在诗之主题、意象上的相似性,并基于此而对孙玉石等研究者认为《野草》在艺术上有着相当新创造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最后讨论了刊载于《晨报副刊》的屠格涅夫和与谢野晶子诗作的译文,最终认定《晨报副刊》应当是鲁迅写作《野草》过程中的重要参考。
第二部分以《影的告别》为中心,首先认为鲁迅在动笔写作《野草》之前,以写作“散文诗”而闻名于世的泰戈尔正受到中国文坛的追捧,这有助于鲁迅增加对“散文诗”这一文类的关注;虽然鲁迅对徐志摩颇有批评,但是在“散文诗”的具体创作过程中,鲁迅或许正参照了徐志摩的作品,而徐志摩“诗魂的向导”一语或许也深深地吸引着鲁迅。此外,周作人翻译的世界语文学作品、波德莱尔以及佐藤春夫《形影问答》(均发表于《晨报副刊》)正在鲁迅写作《野草》之前(兄弟二人当时的关系尚极为紧密),在《影的告别》之中可以窥见这些译文的投影(第五章)。本部分最后一章(第六章)则再次由翻译问题切入,指出《影的告别》开篇处的“我不愿住”(《鲁迅全集》版以及日译本等)在初刊于《语丝》时是“我不愿往”,然后分别探讨了这两种情况时的语意。
第三部分则以明确的比较文学研究视角展开,揭示出《野草》与日本现代文学的可能的联系。著者先是指出与谢野晶子和鲁迅都对“草”以及植物有着相同的热爱,在这种共有的情感基础上,《野草》的标题从同样喜爱吟咏“杂草”的与谢野晶子处得到启发并非虚言。在论述佐藤春夫的部分,著者更加细致地展示了佐藤春夫与鲁迅的关系(包括曾经师从二者的增田涉的角度),尤其佐藤《我的窗户》一文对于鲁迅《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的可能的影响,而饶有趣味的是,在鲁迅借鉴佐藤十多年之后,佐藤翻译了鲁迅的《故乡》。关于芥川与鲁迅的关系,鲁迅曾译《罗生门》一事常被提及,而著者则另辟蹊径,敏锐地观察到鲁迅的《秋夜》《过客》与芥川《我的散文诗》中的作品在文字与构思等方面都颇为相似,而芥川这部作品即便在日本文学研究界似乎也未受重视,此外,著者还注意到鲁迅对芥川的评价也有所变化,后来不再讽刺和批评芥川多依古事而做小说的做法,这与鲁迅的“拿来主义”立场或许也有所关联。
第四部讨论鲁迅与“诗人”身份若即若离的问题。著者在这部分的开头就抛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在鲁迅的认识中,“诗”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摩罗诗力说》为代表,鲁迅对于“诗”的热情与思索毋庸置疑,但是鲁迅却不止一次表示自己“不懂诗”,这种“不自然的态度”大概直接源于鲁迅对于当时被称为“诗人”的徐志摩等人的不屑,而更为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鲁迅对“文学”的根本看法,即鲁迅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自然涌出的,并非苦心孤诣编织而成,而鲁迅自己的“创作”大多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比如借鉴与熔铸他人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反复斟酌,所以鲁迅自己并不承认自己的“作家”身份(《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等),在外人和后人看来,那更像是他的“谦逊”,但那其实正是鲁迅苦涩的“真心”,既然鲁迅认为自己连“作家”都称不上,那么他自陈“不懂诗”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著者也指出,鲁迅与芥川一样虽然不以“诗人”自居,但二人却终生未能逃脱“诗”之羁绊。基于这种认识,著者再次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即后人多称鲁迅为“诗人”,但是这真的符合鲁迅的本意吗?著者认为“杂文家”的道路才是鲁迅本人的选择。在最后一章(第十二章)中,著者回顾了《野草》诞生之前鲁迅与成仿吾之间那场针锋相对的争斗,成仿吾先是将《呐喊》批评得体无完肤,引起鲁迅的不满,所以当成仿吾后来在《诗之防御战》中将周作人和徐玉诺等人的新诗创作比喻为“野草”时,鲁迅或许正是运用他惯用的“题名法”,即将论敌对“新”诗的蔑称冠于自己的“诗”作的标题之上,是为《野草》的完成。
概而言之,本书的核心论题是通过剖析《野草》中隐伏的其它文本,回溯鲁迅在写作《野草》时的“阅读史”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创作过程,尝试窥探鲁迅执笔之时的复杂心境,从而引起学者们对于《野草》艺术上之“创新”的重新审视。
在“其它文本”之中,既有外文文本(主要是日文)及其翻译,也有当时的报刊文本。关于前者的研究,主要是在比较文学领域内展开,而后者则是现代文学研究的本色当行,著者则将二者融洽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著者自己在后记中自述,“笔者的鲁迅研究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许多的新发现去追踪鲁迅对他作的摹仿如何支撑起他的创作”,总之是在一种互文性中加以考察。无论是紧密追踪鲁迅对外国文学的借鉴,还是抽丝剥茧般分析《野草》中的文坛时势,都体现了著者对于当时文学生产与传播机制的深刻把握。
关于“创新”,没有人不承认鲁迅的确有所借鉴,同时也没有研究者否认鲁迅戛戛独造的匠心独运,其实著者也很清楚这一点,他绝不是质疑甚至否定鲁迅的“原创性”或“伟大”。实际上,著者是试图将鲁迅还原为一个“作家”,绕过“伟大的文学家”等标签而去体会一个“作家”的矛盾、苦涩与热情。最令人感动的是,著者在第四部分中分析鲁迅对于“诗人”的复杂态度以及鲁迅为何后来基本不创作小说的原因时,观察到鲁迅自认为不懂文学并非只是谦虚,而是鲁迅自认为无法做出最好的文学,不但挑明了鲁迅内心的苦痛纠结,也展示出一个作家在面对自身限制时的无力感,虽然著者对于鲁迅心理的洞察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至少这种接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丰满也因此而更伟大的鲁迅。
其实在这一核心论题之下,还隐藏着另外几条暗线,比如“散文诗”这一文类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诞生与发展,周作人在《野草》写作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报刊文学(批评)与单行本之间的联系与断裂,东亚近现代文学互动之模式等问题,不过限于篇幅和整体结构设计,著者未能充分展开。
除此之外,本书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文本影响关系的成立的论述中,确实有些不够周到的地方,即影响关系容易流于主观猜测。当然,不限于鲁迅研究,这种影响关系本身是颇难坐实的,这一问题从本质上反映出的或许是学术研究的内部逻辑(要求建立一种“关联”)与历史“真实”难以实证(很多时候这种“关联”已经无法证明)之间的矛盾。
总而言之,秋吉收先生的这本著述提出了许多新的文本以及可能性,虽然这种新的可能性还有待更加深入的考察,但是至少指明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提出新的文本而建立新的关联,最终重新阐释和评估核心文本(《野草》)。吉田富夫先生在书评中认为从本书中可以窥见一种“开拓者的苦心”,的确如此。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本书还收录了秋吉收先生新译的《野草》日译本,为《野草》的日译本系列加入了一个兼具学术性与易读性的版本,而且这是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一个完整的《野草》新译本,距离上一个《野草》全译本已经有20多年之久!正如这个新译本所示,本书的整体意图其实也正在于以新的视角在新时代里“重译”鲁迅,将一个新的鲁迅转述给今天的读者。
(边明江)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作者简介
秋吉收,1964年出生于福冈,九州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毕业,1997年获九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序说:鲁迅及其周边琐记》。现任九州大学语言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台湾文学、中日比较文学等,尤其是以鲁迅为中心的中日近代文学的比较研究。除专著《鲁迅:野草与杂草》(九州大学出版会,2016年11月)之外,另编(合)著有《超越异文化:亚洲中的日本》(『異文化を超えて―“アジアにおける日本”再考』,花书院,2011年)、《现代日本的鲁迅研究》(『現代日本における魯迅研究』,九州大学大学院语言文化研究所,2016年)等以及论文数十篇,其中有中文撰写论文若干篇,例如《鲁迅与徐玉诺——围绕散文诗集<野草>》(《汉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第1期)。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目录
前言
序章 “野草(Ye-cao)”与“杂草”
一、日语与汉语
二、鲁迅的“野草(Ye-cao)”
三、关于“野草(Ye-cao)”的翻译
第一部 《野草》论
第一章 徐玉诺与鲁迅
1、关于二人的关系
2、作为散文诗人的徐玉诺
3、在人与“鬼”之间
4、《野草》中的徐玉诺
5、相遇,然后分别
第二章 《狗的驳诘》《立论》的位置
序
1、旧有的评价
2、围绕《狗的驳诘》
3、晨曦《新鬼汇》
4、《狗的驳诘》的素材
5、围绕《立论》
第三章 北京《晨报副刊》
序
1、《屠尔格涅夫的散文诗五十篇》的译载
2、鲁迅与《晨报副刊》
3、与谢野晶子《杂草》的刊登
第二部 《影的告别》论
第四章 泰戈尔、徐志摩的影响
1、“除了印度”——排斥泰戈尔的意味
2、“诗人”徐志摩与鲁迅
3、与西洋的相遇
第五章 周作人的影子
序
1、《野草》与世界语
2、《野草》与波德莱尔
3、佐藤春夫《形影问答》
4、作为诗人的周作人
第六章 “行”,抑或“留”
1、从“住”的翻译谈起
2、“往”还是“住”
3、关于“不愿住”的解释
4、“异端”之说
第三部 《野草》与日本文学
第七章 与谢野晶子
1、周作人译《贞操论》
2、对“草”的共有情感
3、鲁迅所爱的“植物”
4、鲁迅和与谢野晶子
第八章 佐藤春夫
1、旧有的认识
2、《影的告别》与《形影问答》
3、佐藤春夫《我的窗户》与刊载杂志《中央文学》
4、“诗人”佐藤的终焉
第九章 芥川龙之介
1、两人的相遇
2、鲁迅《野草》与芥川《我的散文诗》——《秋夜》与《秋夜》《椎木》
3、鲁迅《野草》与芥川《春服》——《过客》与《往生绘卷》
4、以鲁迅对芥川的评价为中心
5、两位“诗人”
第四部 “诗人”鲁迅
第十章 “诗”之向往
1、鲁迅的“向往”
2、芥川的“向往”
3、两人遗留下的“诗”
4、诗人的告别
第十一章 步向“杂文家”的道路
序
1、“诗人鲁迅”的形成
2、作为“诗”集的《野草》
3、鲁迅的文学
第十二章 《野草》的完成
1、鲁迅与《<呐喊>的评论》
2、成仿吾《诗之防御战》
3、围绕《创造周报》
4、关于《野草》的命名
新译 散文诗集《野草》 (篇目从略)
鲁迅《野草》关联年谱
鲁迅《野草》相关文献目录
初出一览
后记
人名索引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回顾往期「每周书讯」: